From:少鈞
原則上來講,技術分析著重於循環論,若單以歷史狀況來說,循環論確實是可行,但若套用在基本分析裡來說,循環論是否就有點變向了?(因為每次興衰的產業都不同,無法以一套論點去評斷?)

 -----------------------------------------------

From:初行雁

技術分析依據的不是循環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基本面和技術面其實是同源同宗的,技術分析之所以認為該發生的事件會反映在線型上面,主要核心的原因是在於「循環」,正因為市場本身具有「興盛衰敗」的循環,所以市場的表現會有規律性,如果是沒有規律性的事件,技術分析的根基是無法建立的。

 

基本分析如果就財報、經濟數據來說,會呈現一種表象性的呈現,但如果對財報、經濟數據進行線性追蹤,可以發現基本分析仍然呈現一定的規律,但在個體的情況下,可能因為管理風格、內、外在突發事件的影響、技術的創新…等,造成在觀察上變的不明確。但如果把觀察的範圍加大,例如單一個股的範圍擴大到產業,則循環的現象會更明顯。

 

這方面在技術分析上也有類似的情況,單一個股的分析容易失真,但如果套入較大的市場中,技術分析的準確性就比較高。所以我認為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是有密切相關性的。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基本分析的使用,可以參考一下基金公司「由上而下選股」、「由下而上選股」,就是靠基本分析來篩選籃子裡的股票,不過法人通常是靠電腦設定篩選條件後,讓程式自動去跑,不然把整個股市的標的用基本分析一個一個篩完,半條命都丟了。

 

基金公司用基本分析的目的是要篩選進入籃子裡的標的,所以會從全部的標的著手,但個人買股票時並不會用這麼大的工程,通常著手時是從特定清單進入,此時基本分析的功能主要在檢查這些目標群的公司財務狀況是否健全、是否對應產業的週期、大環境的情況對標的是否有利等等,這些都是「先天條件」,先天條件健康對投資最大的幫助是「增加勝率」。

 

投資沒有「必勝」,但「勝多輸少」、「小賠大賺」才能持續累績報酬,像打麻將一樣,先天條件良好就像一開始就拿了一副好牌,雖然不一定會贏,不過如果常有這樣的牌在手,想不賺錢也難;反之,萬一手上拿了一堆爛東西,就算技術再好也會贏的很辛苦。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分析跟技術分析原兩者的出發源確實是不對等,多數技術分析有書籍可供參考應為那大多為「理論」以及被「定論」的關係,換句話說,各類線型及技術分析法(如版綱所提及),都已經有先人為這些種下指標(如什麼是進場指標、什麼是出場指標)。

 

而多數人不以基本分析做出發源也確如松樹大所提及,有些人學到一半就已經被數據先淹沒了,而產業分析的部份,也是需長時間去做整理及研究,才有可能在該區類獲得了「專家」的稱號,因此,大家寧可選擇一套通用的法則(技術類)去做進出,因為只要學得了這一套,不論今天遇的是什麼類股、什麼國家、什麼景氣,都會有一套法則存在。

 

但是小弟不斷強調的一點,技術分析的來原取於「如過去一般」的前提之下才真正具有參考價值,如今各類市場變動快速,技術分析也常常演出了跌破眾分析師眼鏡的行情,相較於以技術來做為參考,是否仍不如以基本面做為選股來的妥當!?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唸數學的人,在看技術分析很簡單,統計學是最重要的一環,但是牽扯市場的變因太多,光是種種的因素就有可能讓你找不到它的分配型態,我曾經嘗試屏除尋找分配方式去模擬市場狀態,改以線性代數或以非線性解題方式去取代,原因是我可以把基本面的商用指標帶入數學程式中,嘗試找出符合市場的走勢,與因應市場的變化,但是後來我放棄了,原因在於先行指標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容易掌握,光是時間性的估量就讓我頭痛個半死,造成預估模型不是跑在市場之前就是跑在市場之後,而形成了兩極化的模式。

 

因此最後我才會以隨機模型的方法,去取代線性或非線性的代數模型,後來得到了意外的我需要的效果,當然這就是為什麼我要po那篇文章給你看的原因,因為對於效率市場的研究,大家的看法還是不盡相同,到底某個市場符合哪個情形,到我論文在審核時教授們都還在討論,因為唯有先找出是屬於哪種市場,才能有效的帶入分析,只是他們一直沒想到,台灣的股市適用隨機理論。


分享者:Jimcat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就學習來源來說,兩者的立基是不對等的,在坊間書店可以看到大批技術分析為主的書藉,但卻找不到一本半本以「基本分析」為名的書藉,基本分析的基礎通常散布在厚重艱澀的「會計學」、「投資學」、「經濟學」當中,關於產業分析的內容更是難得一見,簡單的產業訊息必需長期追蹤報紙、雜誌小角落的報導,如果要更深入的產業上下游結構、生產流程、成本利潤等資料,只能從專業期刊或央圖論文區中挖取,無疑的難度大增。

 

把過期的資料並陳,加以評判一番並非就是基本分析,在基本分析的過程中,資料必需符合攸關性、一致性、比較性,並且在決策時必須要有回饋價值,可以供為預測的依據,因此在經濟指標中,又可分為資料較完整的落後指標、表達現狀的同時指標、具有指示性質的領先指標,領先指標對股市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本分析對於投資最好的效果,乃在於「篩選」的功能,技術分析是投資量與價的表現,但量與價常見不合理的追高或殺低,在價格不理性追高與殺低的過程中,或許標的本身出了問題也不可知,例如地雷股,透過財報分析中的比率分析,可以早一步留意到標的危機,避免誤觸地雷,大量篩選危險的標的。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綜合了一些看法跟意見後,小弟再提供一點看法

 

大多數人不用基本分析的原因,來自於資料取得不易、數據太過繁雜看不懂、訊息無法第一手、或者是總是慢人家一步...

但是我覺得:

1.資料取得的部份在於個人願不願去做這件事而已,拿不到資料(當然這裡指能公開的資訊)都只能算是自己給自己的藉口而已,況且,基本資料這種東西,在一經取得分析完後,其實可以使用一段時間,不需要每天去檢視,因為產業的變動並不是「每天」。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