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及財管上所提到的效率市場,是指證券在市場交易的價格,已經充分反應所有可用的資訊,則稱此市場有效率。進一步來說,當一個新訊息進入市場後,對應該訊息的相關證券,能迅速將該訊息反應至證券價格上,也是市場有效率的表現。Fama(1970)將效率市場分成三種層級:弱勢效率市場、半強勢效率市場、強勢效率市場。簡單來說,在弱勢效率市場中,用技術分析無法獲取超額利潤。在半強勢效率市場中,技術分析及基本分析都無法獲取超額利潤。在強勢效率市場中,技術分析、基本分析及內線消息都無法獲取超額利潤。

  

上面講的都是學理,有些學者還補充說,較多人研究的股票如大型股,其股價表現會比小型股更有效率。但事實上像美國股市交易規模如此大的市場,即便是大型股,都還是潛藏可觀的超額利潤,巴菲特及眾多明星基金經理人的存在,就是為效率市場的說法提供最佳反證,如果市場不存在超額報酬,那巴菲特這些人,就不可能獲得鉅額投資利潤。而像巴菲特的投資都是長期投資,也不是靠著內線交易獲利(內線交易常著眼於短期的暴利),當然,巴菲特從來不看技術分析,照他的說法,他只是憑著豐富常識投資在自己容易理解的產業,所以他顯然是偏向基本分析。所以照此推論,美國股市也僅符合弱勢效率市場,亦即內線交易及基本分析仍然有用。

 

效率市場理論常會跟隨機漫步(random)理論連在一起,在強勢效率市場裡,如果沒有額外新訊息加入時,證券價格就會呈現無意義的隨機漫步走勢,投資人在這段期間內報酬率的期望值應該接近零。

  

然而,真實的市場並非學理所說那樣,例如,從2004年6月FED開始調高利率時,市場初期的估計是2%,但每當FED的官方利率逼近市場預估值時,就會發現一堆債券分析師忙著調高FED利率的預測值,就這樣忙了兩年,答案揭曉,FED連續升息17次,將利率從1%提高到5.25%才暫時停止,但是在2004年6月之後的一年半裡,沒有任何債券分析師預測到最後結果!換言之,一般人的預測能力是有時間限制的,分析師能預測到半年內市場的變動,就已經足以榮登明星分析師之列,不過,巴菲特的投資判斷有效期限經常超過一年以上,見人所不能見之投資機會。結論是,只有把時間切割很小時,市場才勉強顯現出所謂的效率市場,就長期而言,市場是不具任何效率的。 


分享者:Jimca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sdo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